首页>>备考>>串讲笔记

人际关系心理学学习笔记 态度的形成与发展

更新时间:2018-05-23来源:上海自考点击量:

态度形成和发展的理论

学习理论

克劳雷和斯台茨首先把学习理论应用于态度研究中,认为:

第一,多次环境刺激引起情绪反应。

第二,由奖励、赞赏或社会承认所促进的心理倾向多半能持续下去,对个体的态度或行为是一种积极强化。

第三,人们可以通过学习来模仿其他人的行为。态度也同样可以模仿。

第四,一种态度的发展可能间接来自于其他态度的情绪联系。

认知理论

1.平衡理论

由海德等人提出。它涉及一个人和两个态度对象之间的三角关系。他认为,P-O-形成的三角形是一种情感关系,即好感或反感态度。人们喜欢完美的平衡关系,而不喜欢有缺陷的不平衡关系。在图解中,平衡的结构必须是三角形三边符号相乘为正,不平衡关系的结构必须三角形的三边符号乘为负。他认为,在不平衡关系的任何一种情形中,人们都企图改变某一项而使之恢复平衡关系。

2.一致性理论

是对海德理论的发展。它认为一致性原则支配所有人的思维。我们总是改变态度来达到一致性,以便减少或消除非一致性。相似导致人际喜欢和吸引,就是这个原则发生作用的典型一例。

态度形成和发展的心理条件

1.个体的需要

2.个体的

3.交往的对象、性质

4.个体的自我意识

态度形成和发展的心理过程

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心理过程。可以把态度形成与发展的心理过程看作是个体社会变化的过程,即个体接受社会教化的过程。这个过程通过两步实现:内化和同化。

影响态度形成和发展的因素

1.人际影响

2.个性心理特征

3.社会群体与社会组织